我们通过八大指标来观察本轮居民“存款入市”的趋势:线上融资炒股
一、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之比“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之比”能够较好地衡量居民“存款搬家”入市的趋势。历史上这一指标通常处于1.1至2.0区间,比值越低意味着“存款搬家”越接近尾声。
截至7月,这一指标仍在1.7的历史高位,本轮居民“存款搬家”仍有较大潜力。
上交所个人新开户数可以较好地刻画新增散户投资者的入市情况。历史上,股市的大幅上涨通常对应着个人新开户数的激增,反映了股市赚钱效应对于场外资金的吸引。
6月,上交所个人新开户数163.86万户,7月进一步上升至195.47万户,散户入市热情有所抬升,但相较年初科技行情和去年“924”行情增长相对偏缓。
两融投资者新开户数刻画的是风险偏好较高的中大户资金的入市情况。两融投资者中绝大多数为个人投资者,截至8月15日,两融个人投资者达756.36万名,机构49961家。不过,相较于普通散户,两融业务中的个人投资者以风险偏好较高的中大户资金为主,当前户均两融余额已达120.32万元。
相关性看,历史上两融个人新开户与普通散户新开户相关性较强。
入市节奏看,市场趋势反转后,两融投资者往往会领先于散户入场。以“两融个人新开户与股票个人新开户增速差”刻画散户与中大户资金的入场节奏,从历史情况看,一旦市场趋势反转,以两融为代表的中大户资金往往会领先于散户率先入场。
截至8月15日,两融个人新开户数相较前一月新增6.09万户,月度新增户数创4月中旬以来新高。
四、行业主题ETF净流入行业主题ETF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是居民资金入市的重要渠道。据2024年报披露,行业主题ETF个人投资者占比中位数为60.7%,远高于宽基ETF的38.3%,是居民资金入市的重要渠道。2023年以来,行业ETF显著净流入的时段,也大致与市场活跃度提升、主线共识形成的阶段相对应。
理财产品作为前期居民“存款搬家”的主要对象,其规模的变化或能够较好地反映居民存款再配置的趋势。今年以来,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持续低于去年同期季节性水平,同比多增规模也不断回落。尤其在2-3月以及6月以来权益市场上涨后,理财规模下降进一步提速,或表明居民存款正从理财产品向权益资产进行“再配置”。
居民“存款搬家”最直接表现是新增居民存款减少,即居民存款增速放缓。历史上看,股市表现较好的时期,居民存款增速通常放缓,因为此时通过存款利息获得收益的性价比下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居民余额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意味着居民存款流入了股市,典型如2023年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利率持续下行但风险偏好和权益资产吸引力不强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搬家”至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安全资产”。
7月,居民存款单月净减少1.1万亿元,结合A股市场近期的亮眼表现,居民存款流向权益资产的概率较高。当前来看,在存款、银行理财、债券等各类利率趋势下行的“资产荒”背景下,权益资产的配置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
往后看,前期新增的居民定期存款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进入到期高峰,为居民增配权益资产提供契机。2022年以来居民定期存款开始抬升,至2023年年中到达阶段性高点。若按照主流的3年定期存款期限来看,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居民定期存款将迎来到期高峰,为居民增配权益资产提供契机。
非银存款大幅增加通常对应居民资金入市。非银存款主要是非银金融机构,例如券商、基金、保险等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当居民的存款通过银证转账进入证券账户、或购买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资管产品时,这部分资金就会从居民银行存款账户转出,并有部分最终以非银存款的形式留存在银行体系内。历史上看,新增非银存款与全A走势相关性较强,反映居民资金的入市行为。
7月,非银存款单月新增2.14万亿元,创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仅次于今年2月的2.83万亿元。
本文作者:张启尧等线上融资炒股,来源:兴证策略,原文标题:《本轮居民“存款搬家”有多大潜力?》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